癌症防治康复之我见

作者:  吴美娜

前言

我是一位乳房癌患者,亦是一名医生。二十二年在临床上深入接触癌症患者,观察到一些现象,体验到一些收获,希望能把这些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广大癌症患者,给他们带来新的理念和希望,使患者在应对癌症过程中,多一份理性和从容。

1. 癌症只是慢性病

长期以来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足,以为癌症二字与死亡是画等号的,一旦身患癌症,日子充满着恐惧和绝望。然而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癌症的发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一20年,甚至更长。这跟大多数慢性病一样,有较长潜伏期,从发作到死亡会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完全有治愈可能。我們有理由相信,把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病看待,在理论上是有依据的,临床上也是可行的。而且癌症只是慢性病这种观点,目前已成为社会共识,亦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可。

现将二十二年的癌症治疗经验和体会浅述如下。首先分析癌症的特点,以及对癌症防治对策。

1.1. 未病先防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当今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学对此亦早有论述。《黄帝内经》中关于“天人相应”按照现代的解释:自然界和人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以及“调摄精神情志”和“治未病等养生预防观念,均与之不谋而合,在癌症的防治上,更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正确。

癌症是相关危险因素在生命过程中日积月累的结果,由于进展缓慢,往往是“沉默”地发展,因此对癌症的防治必须从被动转为主动。

预防对策是通过建立筛查,监测等,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治未病”思想为主导。中医“治未病”思想是疾病预防观念的体现,包括“未病先防”思想中强调的从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等各方面对疾病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思想是全方位的,并且简单易行,对于改善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明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弱才会导致癌症发生。由于人体的正气亏虚,病邪亢盛,机体抗邪无力,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癌作用,机体不断受到病理性的损害,脏腑生理功能就失调,紊乱,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因此而自生,造成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妇人良方大全》亦指出:“肝脾郁恕,气血亏损,名曰乳岩”。《素问遗篇·刺法论》云:“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正气是发病与否的内在依据,癌症的预防首先要维护正气,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其本原则。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因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所以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其次要顺应四时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四时养生:“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要求人们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调节生活习惯及精神活动,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大法。以上论说对预防疾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学认为,根据环境和四季气候变化,应积极地采用相应措施,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这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亦强调了形与神共养是健康的关键。

养生,并不是只局限于健康人。若一旦发生癌变,可以增强抗病能力,补充正气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对于癌症患者这是最好的调治结合办法。由此可见养生无论在防病治病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早治防变

癌并非“不治之症”,关键是能否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关系到病人的愈后,还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某一局部病变或某一脏腑病变都能影响整体机能的失调,这种失调导致的疾病都有内在联系和规律。把握好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在临床上达到“早治防变"的目的。

癌症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做到早期诊断。《医学源流论.防微论》言:“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当癌症处于早期阶段,病情较轻,就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此时正气尚足,容易治愈。故《医学心悟》有言:“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

既要早期治疗,还要防止传变,截断传变途径,要“先安未受邪之地”。《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云:“故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由于人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使脾旺不受邪,以防肝病传脾,实施了预见性的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亦涵盖临床中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已病防笃关键所在。

1.3. 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是指当病情进入临床缓解期或相对稳定期时,应积极配合调治结合,以防止病情复发。如《世补斋医书》说:“病加于小愈,故病后之谨慎,当十倍于病前。”吾认为对癌症病防复需要新的思路及对策。

首先应把心身医学加快走进临床,并有效且有机地融合于临床,这是需要解决一个切入点问题。大多数肿瘤病人获知自身罹患癌症后,几乎所有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心理障碍。会有精神崩溃,情感紊乱时期,常带有严重创伤性的化疗、放疗等治疗,终日战战兢兢,高悬着转移复发可能,以为自己绝对不健全人,只在苟且度日。面临着挥之不去的恶魔,“哀莫大于心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恶性循环圈正是心身医学所必须关注,努力加以干预的,亦只能借助心身医学等综合方法才能加以消解。

我們对于癌症病人应从改变认识与观念做起,致力于传播对癌症正确的认识: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是比较难治的慢性病。目前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除了病人的恐癌情结,同时使家属悬着的心平静下来,这样才能理性地对待,采取合理的治疗对策。

实施诊疗中,更恪守:告诉病人疾病的危害,指出对病情有利的做法,引导病人做适宜的治疗和调理,用得病的痛苦来劝诫病人的整合精神。尤其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既要消解其恐癌情结,又要激发其乐观情绪及康复信念。总之,对于心身医学“本质”的理解,鞭策医生在癌症病人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努力贯彻一个宗旨——激发病人好心态,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心身互动关系,帮助病人更好地康复,改善其生存质量。这就是心身医学的现实意义及魅力所在。

黄帝内经的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养神全形。神对人体功能起主宰和调节的作用,精神活动的异常变化会影响人体功能,使气机发生紊乱,从而造成精神和躯体的疾病。

2. 癌症康复模式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浅谈一下对癌症有效康复模式。

2.1. 成功示范

医生在临床上应如何抓住癌症病人的精神心理,从“心”治癌,以作为拯救病人生命的第一步。在临床上几乎所有肿瘤科医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病人一些善意的劝说,这种空洞的疏导,犹如说教,芲白无力。特别对于需要帮助的无法起到振聋发瞆之功。患者最希望能经常有康复了的老病人成功“示范”与沟通,请教消除病人的恐癌情结,激励其康复信念。

癌症不仅是一种身体组织的疾患,更是一种心理因素占据很大影响的疾病。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起着“催化剂”作用。如果癌症病人能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往往能使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故从“心”治癌,借助融合心理学认识、方法和手段是对肿瘤的有效诊疗。

因此,笔者想通过举案例来说明问题。

2.2. 真实案举之一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真实案举:

我于2001年10份被查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十)PR(十)。我和所有身患癌症病人一样,饱受病痛和治疗的折磨,行乳腺癌根治术,开始身心煎熬的放化疗,化疗副作用逐期而至,恶心,吐呕,食欲减退,失眠等等,共持续半年之久,折磨得人不像样。(错误治疗,20年前医院里对于癌症病人,离不开三部曲,手术,化疗,放疗)。肝脏受的损害,肝功能的转氨酶升高持续二年不退,最要紧的内分泌治疗上不了!我亦曾经迷茫、沮丧过,深深地叹息,以前有着多么好的年华,多么健康的身体,却没有好好去拥抱美好的生活……幸好那时有我先生时刻陪伴我,开导我,鼓励我,才让我度过化疗期间最难熬的那段时间,才有勇气面对生活。

我闲暇之余,不仅反省和思考人生,而且借机翻阅了许多医书,颇有些感悟,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癌症治疗最佳模式是综合治疗,何不利用自己专长中医药治疗试一试。反正人总归是一死,不过迟早而已,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现实、好好解决问题。我二十多岁时因为肝病差一点死掉,所有专家会诊都说已经没有希望了,当时也是自己用中医治疗摸索着把自己救回来,这条命是白捡的,现在死马当活马医,如果能就此踩出一条路来,也是一件有益于自他的好事。人一旦确立方向,接受现实,心才能回归平静,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地制定和执行一整套自拟的中医治疗与养生方案。下面我们分几部分仔细来叙述这整套治疗方案。

首先,我仔细分析所有抗癌成功案例,她们身上都有着一个不容错过的共同点——彻底改变生活方式!走进大自然让身心放松,这样内心的许多情绪得到释放,因为大自然拥有无形疗愈的能量。这属于一种自然疗法,就是运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与方法,比如食物、空气、水、阳光、运动、睡眠、休息,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因素,来恢复健康。《黄帝内经》认为人不是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员,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人体,并且需要考虑到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所起的作用,无论是有形之疾,抑或无形之患,神安则真气不散,其病而疗,其体而健。

如何选择康复需要的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起初,我选择了景山,那边患友我很多,融入她们的行列,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在她们抗癌历程中一般都有中医药的身影,这些都值得我借鉴。但三年后发现肝左叶12mm肿块,医生怀疑肝转移,建议我抓紧手术,被我拒绝了。我选择到更边缘的深山老林瑞安三都,那边人很少,氧气充足,我和先生过着差不多与世隔绝、清心寡欲的世外桃源生活。一边配合自己开的中药,治疗半年后,肝功正常,肝内肿块切消失。我的体会,癌症并不意味着“绝症”,只不过是难治的慢性病,只要心存希望,并针对自身病情有合适的治疗方案,生命的曙光一定会照破黑暗。

五年以后我重返岗位,根据自己的经验医治和指导其他的癌症患者。癌症患者适度治疗,是最佳选择。。。

2.3. 真实案举之二

林女士,温州市人。我俩在景山一起练习郭林气功时认识的,当时我和她都在坚持进行体能锻炼。我的理解气功从根本上说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调理五脏,对疾病有防治作用,是任何药物不能代替的。

林女士告诉我:

2002年12月28日(年仅49岁),患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右乳根治术,(直径2.1Cm)ER(十),卩R(十);化疗二次中各种不适副作用扑面而来,白血球下降,肝功损害,恶心呕吐,气短乏力 ,盗汗潮热等,使她不胜其苦,所以改为内分泌治疗,服用法乐通(每日半粒),坚持一年多就停服,后到附一肿瘤科中医药治疗。

至2007年11月阴道B超所见:宫腔内见一大小约14X9X13mm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匀。

直至2009年4月阴道B超所见宫壁近宫腔局部回声偏,分布欠均匀,范围约15X10X25mm,与宫腔分界不清,宫壁内另见数个低回声结节,大约7X5mm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超声诊断:宫壁局灶性回声改变,不除外宫腔病变;磁共振检查报告:S5椎体异常信号,结合病史考虑转移可能。

医生建议先进行手术切除子宫,看病理切片后再做中西医综合治疗。患者经再三考虑放弃了手术,随后找到笔者恳求中药治疗。我当时有点犹豫,我是搞内科的,肿瘤这一块临床上没有经验,所以婉拒了她。但倔强的她表示:您自己的中药亦是自个开的,求您帮帮我吧!即使失败了,也与您无关,求您了!见她如此恳切,我只好答应试试。

为此我开始博采众方,从病友中广泛搜集各种驗方,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遗方用药,反复斟酌。林女士天生乐观派,愉快的心情亦是健康康复的第一要素,好心态能治百病。

经一年的中药调治后,阴道B超复查:宫壁近宫局部回声偏低,分布欠均匀,范围约10X9X11mm,范围缩小了!她逃过了一劫。

林女士一直坚持服用中药十多年。至2O17年12月复查阴道B超:宫腔内未见明显其它异常回声,内膜薄,两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磁共振复查结果诊断:胸椎退变。

至今2O年过去了,患者仍健在,身体无不适。所以我想强调一点:面对着疾病挑战,没有必要害怕,保持平和心态是最重要的。

3. 论增强免疫力(正气)

西医的免疫力即中医讲的正气,中医的正气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说。从抗病能力这一角度讲,正气与人体免疫力这两个概念基本一致。《素问·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明确指出充足的人体正气在抗击病邪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留得一份正气,便有一丝生机,亦有自我康复潜能。人体正常的细胞是遵循“生长,分化,死亡”这个自然过程,它都是受到分裂次数上限的控制,正常人体内细胞总数基本守恒。癌细胞虽源自人体正常细胞,但它们却打破了这个平衡,脱离了束缚,可以无限制、自由地增殖,因此需要得到控制。

在研究治疗癌症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的药物、化疗、放疗能够真正治疗癌症,因它们无法识别哪个细胞是癌细胞,哪个细胞是人体的好细胞。但免疫系统能识别异细胞,它是通过识别细胞表面抗原完成的,癌细胞和人体正常细胞的表面抗原是有差异的。人体的癌细胞大多数都被清除掉了,但有少数癌细胞意外进化出一些能力,能够躲避免疫系统攻击能力。如果自身的免疫力强(抵抗疾病能力强),它就没有办法繁殖下去。从微观角度来看免疫系统,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军队,一旦有敌人侵入身体,就会将它消灭掉。

中医学认为,当正气亏虚或失调时,人体对邪气的侵犯就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恶性肿瘤就可能以此而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医宗必读·积聚篇》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正气亏损和内部失衡有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免疫下,即 “阴平阳秘”的状态,就能健康不生病。中医学认为正气是指人体抗御病邪,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生理机能,与现代免疫概念是一致的。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免疫失调。

人体的健康亦不是一天就会得到的,疾病亦一样,要得癌症也是很不容易,人体里必须有100多种错误,才会产生癌细胞,我們的生命就像一颗树,平日里一定要细心呵护,才能长得枝繁叶茂。

如何增强免疫力(正气)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五个方面来阐明:

第一,中医药调理

中医认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大都是由于气血不足或阳气不足导致的。通常以补气养血,滋补肾阳等功效的中药,这样可以达到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第二,合理饮食

食多种类的植物,代表着容养,多吃蔬果,少吃肉类。

第三,正常作息

提高免疫力需要劳逸结合。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既不能晚睡也不能熬夜,一天的睡眠应该在八小时左右时间。

第四,保持平静快乐的心情

情志也是免疫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愉快心情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一旦有压力,或生气,紧张半小时以内身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

第五,适当进行锻炼

在有氧环境下适当进行锻炼,提高心肺耐力,对免疫系统改善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自然界存在着智慧,存在着自我修复能力。人体亦一样,有着免疫力(正气),它的存在体现了生命自身的智慧,但它往往是潜在的。医生给予药物、手术等治疗,只能说是“雇佣军”,是借助的,只是暂时安宁而已,而免疫力(正气)是自身内在的。所以说:真正的医生是患者本人,而医生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唤醒患者自身存在的免疫力(正气)。用中医学来说“上工守神”,这个“神”绝不是虚无漂缈的东西,而是非常关键的,就是现在医学界定义的预防控制,养生保健。所以说,临床医生必须善于激发、增强且持续支撑内在的免疫力(正气),这是治疗癌症最重要的关键理念。

4. 最好的“药”是心态

心态好是天下第一良药,它可以治百病。其实人们身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因为活得不开心,开心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让其认知更乐观,行动更积极。良好循环,让生命更加坚韧,丰富,幸福。古人有句话:气大伤身,抑郁终结。这可话其实不无道理,人在生气时,呼吸会急促,气血上冲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当人处于一种积极,愉悦的状态下,人体上各项机能都会很好的运作。

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与心理活动,除了由心所主宰外,还与肝脏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若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情志安定;若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人体气机受阻,则出现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等不良情绪。正如《名医指掌》指出:“凡郁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疾病状况常常与心理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影响病人治疗效果。

癌症是一类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在这过程中,没有良好心态的支撑,是难以想象。整天情绪低沉闷闷不乐,即便天天治疗,吃药疗效也是会大打折扣。正所谓明朝名医张景岳说:“运药者,神气也”。因此要促使药物在体内很好发挥作用,还有赖于精神心理的配合。

在癌症领域,可以说:心态好坏是能否康复的分水岭。因为精神心理可以明显影响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若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紊乱,会促进癌细胞的发生,发展与恶化;而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协调有序,则会阻抑癌细胞发展,促进其康复。因此,好心态的“药效”是不可忽视的,在临床上如何抓住癌症病人的精神心理,以作为拯救生命的第一步。

中医学心理治疗历来备受重视,清代医家程杏轩在《医述》中所言:“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求末,不澄其源而塞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由此可见,中医心理学治疗经验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定义、手段、效应基本符合。所以,癌症病人如何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思维模式,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从“心“治癌,无疑也是一门学问。

5. 饮食疗法

食疗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列了“食治”专篇:唐代孟洗《食疗本草》中收载药用食物26O余种,详细证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能,以及加工、烹调方法与过食后副作用,建立了完整的食疗药膳体系。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明确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故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很重视饮食调养,通过饮食调护来调养正气,祛除余邪,恢复健康。

随着“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国际大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家们发现很多疾病发生就是来自于不良的饮食习惯,癌症亦不例外,所以癌症病人在康复期要管好嘴比什么都重要。

笔者提倡饮食以清淡为主,以天然谷类,粗粮杂粮合理搭配,再加上新鲜蔬菜,水果。要少油,少盐,少糖,少吃辛辣调味品,少吃红肉,可以适量多食鱼肉。不吃各种致癌食品,如盐腌、烟熏、烧烤,煎炸霉变的食品。食物尽量保持新鲜,膳食品种多样化,以满足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参照各种癌症的不同特点而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有科学研究表明,高脂肪和高植物油及高蛋白饮食可以导致一些肿瘤。所以笔者提倡别吃的太好,别吃的太饱。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百脉不通”。

在英国爱尔兰有位医学博士叫丹尼斯,他讲到一个人如果吃的食物多半含有高纤维的话,这种食物大概一天之内会被排出来,不会留在我們的肚子里。那么什么是高纤维的食物呢?就是蔬菜水果之类。肉食里面没有纤维素,如果我們采取的是低纤维高脂肪的食物,它在我們身体里面排出来的时间就拉长,难以想象,它居然可以在人体内留存80一100个小时,也就是说要待4一5天的时间。那我們思考一下,一块肉摆在屋里多久会臭掉?也许半天就臭掉了!可是人体内温度是37度,若放4一5天,大肠是很痛苦的,它忍受了几十年的折磨,最后终于告诉你说:“主人我受不了”,其它的脏腑也一样,它们忍耐是有限度的。

几年前我在加拿大时,看过一本书叫《基因叛变》,现在我们医学改为基因突变,它们受不了才会有所反应,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

6. 起居疗法

起居养生,是指生活作息形成规律的习惯,需选择树叶多的居住环境,顺应自然,使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的一系列养生措施。《黄帝内经》谓之“起居有常",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孙思邈指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许多疾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持久的精神情志波动,不卫生的摄食行为,起居失常,过度劳累,过度安逸,用心过度以及性生活不节制等,促使正常体质转变成病理体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节律周期,规律有序的生活作息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有规律的条件反射,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6.1. 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应空阔,树木多,避免密集。室内摆放有序,应盆栽些植物,如吊兰、芦荟、虎皮兰、龟背竹、一叶兰、龙舌兰、鸭脚木、栀子花等,它们可以释放出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氧气,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家居作用,还有净化空气的效果。

不要老宅在家里,到室外树木多的地方。现代研究显示,树林会释放一种叫“芬多精”的气态有机物,会使人体内的NK细胞含量和活性提升大概50%。NK细胞也称为“自然杀伤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有抗肿瘤、抗病毒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們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最重要部分。它像警察一样会识别被识别细胞的特异性,比如是否被病毒感染或者有无肿瘤发生的前奏,一旦发现就马上处理。

除此之外,芬多精还有镇静催眠、缓解精神障碍、镇咳平喘、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过敏、抗炎、镇痛、抗氧化、延缓衰老等等作用。日本有一种古老的传统叫森林浴,近年来在西方,类似的活动也越来越流行。因此,如果能经常在树林里呆着,呼吸树林里新鲜的空气,对防癌和康复都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6.2. 运动

我国历代医家都提倡通过形体运动来增强体质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孙思邈有句名言:“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劳于形”的意思指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运动是中医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运动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疏通经络,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促使气血运行,气至病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标。

中医的运动养生,动静结合,保持身体和精神的统一。“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在运动中将动静结合,形神皆养,才能使气血和顺,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这类运动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需有度,要根据年龄、体质、自身疾病的不同,采取适度运动量,顺其自然,不能超负荷运动,这才能达到运动有效目的。

6.3. 四季起居

东晋的养生家葛洪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生活起居也需顺应四季之气,以达到天人相应的目的。强调有规律的四季作息对于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1)春季养“生”

春为四季之首,万物复发,生机盎然,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春季在五行中属木,在五脏中属肝。春季保肝,因为春天时肝气旺盛而发,需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这样可以起到气血调畅以及肝气顺达的功能。

春季适宜夜卧早起,具体时间一般1O点钟左右入睡;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生长。不同地区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有不同,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春天需要吃一些酸性食物,起到养肝作用。比如糯米、胡萝卜、洋葱、大枣、山药等,同时不宜吃寒凉食物。

2)夏季养“长、化”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是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之季,是一年中阳气最充足的季节。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五脏中属心;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脏中属脾。故具有温热、上升、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人在天地之气交合中,受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机体机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阳气容易外泄,易耗气伤津,损伤阳气。

夏季和春季一样,也适宜夜卧早起。在起居方面要注意防暑降温,充足睡眠,保护脾胃,不可贪凉太,过食生冷。要每一天洗澡,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还可以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夏季养心,饮食特点在于清淡,可以选择一些小枣或麦冬,以及茯苓等茶水,起到养心安神的功效。亦可吃点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

3)秋季养“收”

秋季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季在五行属金,在五脏中属肺。肺在志为悲,悲则气消,因此秋季特别需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调畅身体气机,防止秋季肃杀之气损伤机体脏腑气机。

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一天至少保持8小时睡眠时间,以利于阴精的“收”,顺应阳气的舒张。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秋季主气为燥,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饮食特点须多喝温开水,或冰糖雪梨水,多吃百合,银耳等,可起到滋润养肺的功效,以免人体大量水分丢失,造成燥邪侵肺。

4)冬季养“藏”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冬季在五行属水,在五脏中属肾,肾为先天之本,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冬季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对较低,因而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

冬季适宜早睡晚起,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睡眠时间,养精蓄锐,每天睡8~9小时。在起居方面,冬季以阴气盛阳气潜藏为特点,故提倡门早卧晚起,有规律的作息方式,恢复体力和储备能量。天气明媚时,适度运动,以少出汗为宜,以免耗伤阳气,更防伤及肾气。多行日光浴,阳光不仅能驱散寒意,还能使人体阳气畅达,气血流通,周身和畅。

冬季时注意保暖,饮食特点可以选择一些补肾壮阳,滋阴潜阳以及产热较高的食物,但也要注意适度,避免伤阳或滋生内燥。比如小麦、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板栗、山药、芋头、枸杞等。

7. 中医药是癌症康复的关键

多年的临床探索,使吾感受到癌症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癌症是一类慢性病,慢性病不仅需要注意治疗,重视康复治疗尤其关键,它通常决定患者的生存期之长短。癌症患者应知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治疗非但不是全部,更不是治疗结束,因为这些治疗充其量只能对癌瘤有所抑制和减灭,无法彻底改变癌症,完全治愈。故中医药抗癌长期治疗5至10年是必须的,通过中药调整恢复受创伤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免疫功能,清除机体内利于癌细胞生长的内环境、微环境,方可有效地防范癌症复发和转移。

近年来中医研究和中药研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特长,使中医药治疗癌症的疗效得到明顯提高,抗癌的中药也得到发展。肿瘤细胞治疗途径及靶点的发现,为中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其抗肿瘤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中药抗肿瘤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

1)诱导细胞正常分化

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措施。现代研究证明,部分中药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比如,葛根的有效成分可诱导人体幼粒细胞向粒细胞系统分化,使G1期细胞群体明确增多;同样在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分化时,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增多,细胞呈网状排列;又比如,活血药中丹参所含的丹参酮具有较好的诱导作用,经处理后细胞形状向良好分化,生长缓慢,集落形成率明显降低。这些中药都为防范癌症复发和转移起到积极的作用。

2)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主动实施的,是一种更常见的细胞死亡形式。现代科学实验证实中药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比如,临床上常用的揽香烯就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它能阻止细胞从S期进入G2期和M期,促进细胞凋亡,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凋亡过程和揽香烯用量的关系;又比如,天花粉蛋白可使肿瘤细胞的GO/G1呈现明显的阻止现象,较大剂量时24小时诱导凋亡最为明显。这些变化完全符合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点。

3)免疫调节作用

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限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通过生物调节剂改变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反应,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以扶正为主的中药大多可以起到生物调节作用,比如常用女贞子、枸杞子、参芪等均可活化巨噬细胞,促使B细胞产生抗体,调节T细胞亚群提高NK细胞。

4)杀伤癌细胞

许多中药具有的有效成分亦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比如DNA、微管和其相关的酶,能影响癌细胞的分裂和DNA的复制,直接杀伤瘤细胞;又比如,青黛主要是抑制DNA聚合酶而发挥作用;其它长春碱素、喜树碱、三尖杉等,如冬凌草甲素、苦参碱、巴豆等都具有杀伤瘤细胞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医师和乳房癌患者,吾有过切身体会,关于如何借助中医药来调节免疫,佐以无毒抗肿瘤中药是癌症患者康复的最重要保证。


浅谈乳腺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

作者:  吴美娜

概述

乳腺癌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癌症,是女性最多发的癌症。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随着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逐渐提高,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已得到临床工作者的推崇,它包括多方面内容: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疗法、免疫疗法和中医药疗法等。本文强调中医药疗法作为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引起现代医学高度重视。

笔者并不反对乳腺癌治疗中运用创伤性疗法,相反的,有时是必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但实属无奈之举,不是首选。医者运用创伤性疗法时,须认真综合评估这一方法的实施,对此患者来说“是利、是弊”,是不是符合患者的长期最大利益。

《黄帝内经》中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告诫。因此,后世医家多主张治病当以“正道”,能用温和方法解决最好。长期以来很多临床医生遵循这一思路,探索肿瘤治疗中的“零毒”疗法,成功地运用以不伤害为原则的无毒治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医学早就将“喜,怒,扰,思,悲,恐,惊”七种失调情志视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认为乳癌的发生大都与内伤七情有关。如《医学正传》明确指出:“此病多生于忧郁积忿”。《格至余论·乳硬论》云:“忧怒郁闷,昕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名曰奶岩。”

传统中医认为乳腺癌(奶岩)的病机多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治疗当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化痰散结,往往选用一些攻破的中药,主要针对局部一乳腺肿块。笔者认为乳腺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应,治疗当从整体出发,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治病求本”乃是始自中医学《黄帝内经》的一大基本原则。古代贤医强调“急则可先治其标,缓则必当求其本”;有时又可“标本兼顾”,这些充满着哲学韵味的归纳,对我們临床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癌症的治疗中,若能很好地贯彻这些原则,均可获得最佳的效果,使患者得以大幅度地延续有生活质量的生命。

中医中药治疗乳癌由来已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乳癌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医学认为乳癌发病是同冲任失调和内伤情志二者息息相关,七情内伤可致气血失常。气血紊乱是内虚,内虚则邪乘虚而入,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所以,就乳癌而言,内伤情志和冲任失调是主要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乳癌的发生与内分泌有关)。

中医药对乳癌的治疗,可概括为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即重视病人的症状辨证施治,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调整整体,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大多数有抗肿瘤作用的补益中药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活性,调节机体内部平衡而发挥抑制肿瘤作用。如参芪,灵芝,枸杞子,女贞子等,都通过增强巨噬细胞活性而发挥抗癌作用。有些补益中药还可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而发挥抑制效应。我們已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是肿瘤免疫的重要组成方面,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促进自身吞噬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杀伤。

另外,祛邪以疏肝散结,化痰解毒,化瘀软坚类中药为主。如八月扎,莪术,丹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据现代药理研究,该类中药均有抗肿瘤作用。这些具有扶正作用的补益中药与具有祛邪作用的中药,均可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促进肿瘤康复,恢复躯体健康的目的。

由于现代医学治疗乳腺癌是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经过乳房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者乳房单切术后,局部原发灶得以切除,因此作为乳腺癌术后的中药治疗更应当着重从整体的角度治疗,具体治疗情況笔者分述如下:

1. 术后伤口愈合期的中药治疗

乳腺癌患者多有气血亏虚,冲任失调,加以手术,往往气血愈损。术后患者常有神疲乏力,心累多汗,面色无华,胃纳减少等症。中医辨证当属气血亏虚为主,治宜气血双补。由于素体禀赋不同,亦有兼见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不妨加用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之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能受纳,脾能健运,机体才得以滋养恢复,故可加用健脾开胃之品。再者手术耗气伤血,易致气滞血瘀,还可以加少许行气活血药,气行则血行,瘀血去则新血生,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伤口愈合。

治疗基础方以八珍汤出入治之,随症加减。

【方药】:

太子参三十克       茯苓二十克       炒白术十五克       当归六克       生白芍十五克       熟地黄十五克       黄精十五克       鸡血藤十五克       灵芝片十五克       生黄芪三十克       炒麦芽二十克       炒内金十五克      

“八珍汤”源自《正体类要》,作为中医古方气血双补的经典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甘草、熟地黄、人参(以太子参代替)、白术、茯苓组成。方药中参芪与熟地、黄精相配,益气养血滋阴,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参芪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改为鸡血藤去瘀血,生新血之功为佐药;去甘草加麦芽,内金以健脾消食为使药;笔者认为补益气血应重调脾胃,以促脾胃健运,使气血化生有源,则一身气血得复。

另外,灵芝是一味具有滋补强壮性宁心安神药物,灵芝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炎均有良好疗效。笔者认为只要患者抵抗力增强,顺利渡过手术后难关,才能为后期治疗做好准备。

2. 术后化疗期间的中药治疗

手术后,许多患者将进行化疗,化疗虽然可使复发延迟,但对人体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化疗的毒副反应主要是全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明显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和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腹胀以及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出现。

这期间中药治疗应着重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力。此刻患者表现往往以脾胃虚弱为主,治疗应以香砂六君汤益气健脾开胃;大多数患者白血球低下,应加用养血生血,滋补肝肾之品;自汗盗汗亦可合玉屏风散以实卫固表,增强免疫功能。

【方药】:

太子参十五克       白术十二克       茯苓十克       炙甘草五克       半夏九克       陈皮六克       木香九克       砂仁五克       生黄芪十五克       灵芝片十克       川石斛十五克       女贞子十五克       甘杞子十五克       黄精十五克       焦三仙三十克       (随症加减)

“香砂六君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引柯韵伯方。具有补气健脾,理气化痰之功效。方中参芪、白术可以改善化学物质所致的白血球减少症,并能明显提高红血球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半夏、茯苓能渗湿化痰止吐作用,配合陈皮以促进胃肠蠕动,能加强止吐,化湿之功;木香能兴奋迷走神经,增强肠道收缩力及其蠕动功能,起到调理肠胃,促进消化吸收与行气消滞的作用;砂仁则有止吐,健脾作用;方中伍以炙甘草、灵芝,其目的在于增强机体功能和调和诸药;加用川石斛滋阴养胃,又可制砂仁之辛温;并加甘杞子,女贞子,黄精滋补肝肾;焦三仙健脾消食,使补药而不滞。

此方在临床上治疗化疗期间诸症,随症加减,均取得不错的疗效。

3. 术后放疗期间的中药治疗

放疗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较手术应用范围更广。放疗可以杀灭乳腺癌细胞的效应程度与放疗野范围,但对放疗野外的肿瘤是无能为力的。乳腺癌术后的放疗可减少局部及区域淋巴结复发,但不能显著地增加生存期,这种做法仅适用于局部复发可能危险组患者,需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涉及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来决定,放疗可减少局部复发,对骨转移的姑息治疗还是有价值的。另外,放疗还可以作为手术治疗前、后的综合措施,以提高疗效。

笔者认为放疗期间中药应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努力减轻放疗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方宜麦门冬汤出入治之。

【方药】:

麦冬十八克       太子参二十克       制半夏九克       薏仁米十五克       大枣十二克       生甘草五克       天冬二十克       金银花十五克       白花蛇舌草三十克       川石斛十二克       芦根十五克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重用麦冬养阴滋液,生津润燥,为主药;参、甘草、大枣、梗米(薏仁米)益气养胃,补脾益肺为辅药;配半夏开胃行津,化痰散结,为佐药,(现代药理研究:从半夏中提取到的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分泌作用,抑制肿瘤发生和增殖);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药方中加用天冬、川石斛,加强麦冬养阴润燥之功,三药伍用,其功益彰,清肺、心、胃、肾之虚热,也有甘寒清润,金水相生,畅利三焦之妙用;加配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二药均有抗肿瘤作用;芦根清热生津,药理研究此药多糖有保肝及免疫促进作用。诸药合用可减轻放疗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力。

4. 术后防复发的中医药治疗

癌症大多数不可能痊愈,但可以努力加以控制,防范其发展。癌症的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取胜,所以应更多地强调姑息性地调整与适应。有些人将乳腺癌术后,经放化疗治疗,认定已经康复了,于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过着原来的生活习惯,承受着相同的压力,这种情況过不了多久癌症再度复发。因此,恢复期应巩固疗效,定期复查,期间借助中医药力量,必须坚持中药治疗,方能收到可喜疗效。

1)治疗思路

癌症的成因极为复杂,不同的癌症成因也不相同。血气低落是癌症共同的原因,一定要调养身体的血气,使自身有能力排除肿瘤。笔者在诊治乳腺疾患中发现,乳癌患者多有精神损伤,抑郁成疾,忧思过度,易愁易怒,现代西医和中医一致认为这些负面情绪正是导致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

七情内伤可致气血失常,冲任为气血之海,血随气行,由于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乘克脾土,脾虚运化无权,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脾虚水湿不化,气滞痰凝,阻于乳中而生乳癌。所以,治疗应以肝郁脾虚,气血不足及肝肾阴亏为主要辨证,以冲任失调为主要病机。治则以疏肝解郁,健脾补肾,调补冲任灵活运用,巧用活血祛瘀,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的药物,攻补兼施,共奏诸药相合之功。

因为乳腺癌是一种远期、远处转移的全身性疾病,所以坚持中医药治疗是防范乳腺癌复发的核心关键,能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是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2)治疗法则与方药

中医认为乳腺癌发病机理是肝郁痰凝和冲任失调两个方面,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临床上往往把调理冲任,调补气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清热解毒等各法融为一体,形成更为全面的治疗原则。亦有一种辨证思路,认为乳癌是由阴毒内结而发病,治疗应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另有提出以化瘀散结为主,佐以少量的补肾益精。

笔者认为上述各家观点仅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笔者在临床治疗乳癌过程中,辨证应与癌症早、中、晚期及乳腺癌分型,以及症属寒热虚实等相结合,有时不能完全按脏腑辨证,也不能拘泥于经络辨证;最重要的是应按八纲明辨,随症施治,灵活运用,大胆用药方能奏效。

以下将治疗思路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内分泌治疗期(早期)的中药治疗

内分泌治疗作用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副作用少,疗效较肯定,易于接受等优点。对于ER阳性病人,笔者一般采用内分泌治疗二年至五年,这种治疗通用在手术和放化疗结束后进行(目前医学提倡没有复发及转移患者不主张放化疗)。

中药治疗当从根本上辨证治疗,以正气亏损为本,邪毒外侵为标。治则以扶正固本为主,以疏肝理气,解毒抗癌为辅,遵照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原则,对受体阳性病人进行一个长时间的整体治疗,巩固疗效,定期复查,这样才能避免复发。

【方药】:

生黄芪三十克       太子参三十克       柴胡十克       丹参二十克       生白芍十克       炒白术十五克       茯苓十五克       女贞子十五克       甘杞子十五克       肉苁蓉十五克       莪术十五克       山慈茹十五克       八月扎十五克       夏枯草十五克       白花蛇舌草十五克       灵芝片十五克       酸枣仁十五克       (随症加减)

还是那些早期乳腺癌仅做单一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无瘤生存期内,笔者通常以上述中药给于长期服用,对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具有明显的疗效。

(2)乳腺癌中期的中药治疗

对于中期的乳腺癌,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免疫制剂等综合措施治疗,在合理原则下,中医药治疗是不可缺少的。笔者认为应运用中药着重调整其功能状态,让各项功能逐渐恢复协调平衡,并改善主要症状最为重要,稳定情绪,协调气机升降,促使胃纳好,睡眠佳,大小便通畅。患者才会认真而坚定地配合漫长中药治疗。

治宜:滋补肝肾,开郁解毒,化瘀抗癌。

【方药】:

生黄芪三十克       太子参三十克       柴胡十二克       生白芍十五克       枳壳十克       八月扎十五克       夏枯草十五克       制半夏十克       莪术十五克       丹参三十克       天花粉十五克       天冬二十克       土贝母十五克       山慈茹十五克       甘杞子十五克       黄精十五克       肉苁蓉十五克       灵芝片十五克       焦三仙三十克       (随症加减)

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病情凶险,复发率高,是乳腺癌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更应重视。笔者认为这类三阴乳腺癌的病机为肝郁气滞,痰郁交阻,邪毒内蕴。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化瘀解毒,散结消痰为原则,进行辨证施治。上述处方随症出入,加重抗癌力度,应加用龙葵十五克,蜂房十克,三棱十五克。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患者情绪的疏导,要多与外界交流,在生活、工作中尽量做到劳逸结合。笔者经多年临床上观察,此法此方对三阴乳腺癌具有一定疗效。

(3)复发和转移后(晚期)的中药治疗

晚期乳腺癌患者,由于其复发和转移的部位不同,表现也各有不同。在此期间主要是由于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命门火微,肾阴亏损,水火不济使然,毒邪亢盛,正气虚损,虚实挟杂阶段。治疗以温阳补肾,益精填髓,同时加用解毒抗癌,化瘀散结之品,以期延缓解肿瘤的发展进程,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方药】:

鹿角片十克,先煎       生黄芪三十克       太子参三十克       南沙参三十克       肉苁蓉十五克       女贞子二十克       甘杞子十五克,后入       黄精十五克       龙葵三十克       石见穿三十克       莪术三十克       丹参三十克       天冬二十克       麦冬十八克       蜂房十克       全瓜娄二十克       白花蛇舌草三十克       (必要时可加蜈蚣二条,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由于每一病证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虚多实少,有时实多于虚,或虚实夹杂,临证施治,是攻是补,或攻补兼顾,当依舌脉症而定,法随证出。依法遣方,灵活运用,药与证对,方能取效。

综上几个方面,中医药治疗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医学水平,应发挥它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通过全面调节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中药治疗贯彻始终,与其它综合治疗结合,具有良好的效果,深受乳腺癌患者的喜爱,值得临床工作者推崇。


临证治验心得

作者:  吴美娜

1. 六味地黄汤(丸)

【方剂组成】

熟生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

滋阴清热,补肾生精。

【病案举例】

李某,男,l0岁。患者发病已有年余,初起发热咽痛,颜面四肢浮肿。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症而收治入院,经治疗2个余月,尿蛋白未能恢复正常而出院寻医。费时年余治疗效果不显,故来求诊。现症:下肢轻度浮肿,四肢不温,手足心热,小便色黄,咽喉部稍充血,舌苔偏红,苔薄白而腻,脉弦。小便化驗结果:蛋白(卄)红细胞5一8个/HP。患儿长期应用激素后加入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尿蛋白不退。

证系:正气亏损,精微不固,肾阴不足,虚火内生。

治宜:甘温益气,滋阴清热,补肾固精。

处方:

生黄芪二十克       生熟地各九克       茯苓九克       泽泄六克       丹皮六克       山茱萸六克       山药十克       白花蛇舌草十五克       白茅根十五克       益母草十五克       芡实十克       金樱子六克       (七帖)

复诊,服用七帖小便转清,手足不热,浮肿稍减,尿蛋白仍有(卄)。继续以原方出入治疗三个月,小便化验正常诸症均愈。追踪九年未见复发。

【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为滋阴补肾之主方,是补益类中的补阴代表方,有补有泻,以补为主,相辅相成。加生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此药为消除尿蛋白之要药,本药古称“紧腠理”。肾炎发生时肾小球基底膜损害后,通透性增强,蛋白渗出亦属腠理不固之故,应用大量生黄芪可以取效。病久无不入络成瘀,用益母草与白茅根相伍,活血利水,凉血清热,药性平和,调整免疫。加入白花蛇舌草增强清热解毒之意,再加芡实、金樱子补肾固精。诸药合用,滋阴降火,补益脾肾,清热解毒,标本兼顾治疗,既能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且能减少反跳现象和协助巩固疗效,从而提高治愈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方能减轻肾损害、保护和改善肾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的作用。在我临床经验中,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随症加减,均获得较满意疗效。本方亦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素,干燥综合征,糖尿病,儿童多动症,睡眠障碍等疾病治疗。


2. 温脾汤

【方剂组成】

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功效】

温补脾肾,攻下冷积。

【病案举例】

邹某,男 65岁。患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多年。肾功能提示:血清肌酐(Scr)453μ mol/L,尿素氮(BUN)30.24 mmol/L;B超提示:两肾偏小。证见神倦乏力,腰酸跗肿,肢软怯寒,纳呆泛恶,便燥难解,舌质偏淡,苔白腻,脉沉细。

证系:脾肾虚亏,浊邪内阻。

治宜:温补脾肾,攻下湿浊。

处方:

制大黄十二克       制附子六克,先煎       党参二十克       生晒参九克       生黄芪二十克       干姜五克       当归九克       川断十五克       杜仲十五克       炒白术十克       肉苁蓉十五克       茯苓十五克       制半夏十克
自拟方:生黄芪三十克       葛根二十克       川芎十五克       太子参二十克       金蝉花十五克       落得打三十克       枸杞子十五克       制大黄九克       杜仲十五克       黄精十八克       (随症加减)
降浊灌肠汤1号: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三十克。
降浊灌肠汤2号:草果仁三十克       槐花二十克       龙骨三十克       生牡蛎三十克       丹参二十克       土茯苓三十克       半枝莲三十克       生大黄二十克

配合降浊灌肠汤1号,浓煎12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约2~3小时后,应用300~500毫升清水清洁灌肠。每日一次,连续十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五天后,可再继续一个疗程,以观后效。

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肾功能示,肌酐396 μ mol/L,尿素氮24.21mmol/L。嘱停用降浊灌肠汤,继续原方出入治之,病情稳定。服用中药时应注意血钾情況,以便及时纠正。

【临床体会】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衰尿毒症期,脾阳虚损,肾阳不足型。温脾汤中的大黄、参、姜、附,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此寓攻下湿浊之邪;其中大黄旨在荡涤浊邪,与姜、附同用“去性取用“,即去其苦寒,存其泻下,促进肌酐,尿素氮随粪便排出体外,(配合灌肠汤疗效更佳);合枳壳通便降逆,助大黄泄降浊邪;更以参、茋助正气;当归养血,以免邪去而正伤之弊;加炒白术、茯苓、制半夏健脾化湿安中;再加川断、杜仲补肾通脉;取肉苁蓉合制大黄以润燥化浊之功。诸药协力,浊邪去,积滞行,正气复。

个人临床体会慢性肾衰病,其病机复杂多变,但究其根源,乃脾肾衰弱与湿浊瘀毒内蕴所致。临证治疗当灵活,根据标本缓急,邪正盛衰,审因度势,灵活变通。临证时,余常将温脾汤与自拟方,以及降浊灌肠汤1号与2号交替使用治疗慢性肾衰,仅作参考。

临床上,温脾汤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者是不全梗阻等,属于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疗效满意。亦可治疗顽疾便秘(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胆道蛔虫病等。本方温通、泄下、补益三法兼备,有温阳祛寒,攻下不伤正的特点,属于温下的范畴。有现代科学实验报告显示,温脾汤可以改善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不利因素。


3. 一贯煎

【方剂组成】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杞子,川楝子。

【功效】

滋阴疏肝。

【病案举例】

杨某,男,21岁。患者因谷丙转氨酶(ALT)长期波动在120一175U/L,已历年余,经当地医院诊断为乙型迁延性肝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故来求医。

见证:自觉乏力纳减 ,肝区隐痛不适,心中烦热,易激动,咽干口燥,大便溏薄,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细。实驗室检查HBsAb,HBeAb,HBcAb均阳性,ALT167U/L;B超检查显示肝内弥漫性病变。

证系:久病不愈,邪毒留恋,肝气郁结,肝阴亏损。

治宜:滋养肝阴,疏理解郁,佐以清利。方用一贯煎加味治之。

处方:

太子参十五克       麦冬十克       当归身六克       生地黄十克       甘杞子十克       川楝子九克       垂盆草三十克       生白芍十克       炒白术十克       茯苓十克       川石斛十五克       五味子十克       丹参二十克       (七帖)

配合维生素片C片和复合维生素B片,并嘱注意休息,合理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服药七帖后,右胁隐痛消失,大便偏软已成形,纳食尚可,效不更方,再服七帖,复查肝功能ALT已正常。原方去川楝子,五味子,加生白芍十克,玖瑰花六克,继续服药14帖,自觉良好,余症亦失,复查肝功ALT未见反弹。再以前方为主,稍作增损调治半年之久,经血检肝功正常,HBeAg转阴,告愈。翌年考入警校。

【临床体会】

一贯煎出自《柳州医话》,全方以补、清、疏并用,补而不腻,疏而不散 ,是为肝肾阴虚、肝气郁滞之良方。本病案因患乙型迁延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退,见以肝郁瘀凝为主的阴虚证,故用一贯煎滋养肝阴,主治肝阴不足,肝气不舒证。方中太子参、麦冬、当归、甘杞子、生白芍、生地均为滋阴养血以柔肝;加丹参凉血、活血而降酶,(且丹参有抗病毒与解毒作用);因为治疗时曾大量用苦寒清利中药克害脾胃,故配合炒白术,茯苓健脾和中;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既顺应了肝木的调达之性,又无伤阴之弊;更用垂盆草清利湿热,配用五味子,二者均有较好降转氨酶及改善症状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清利疏肝之功 。药证切合,因而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考虑到川楝子含有川楝素和苦楝萜酮内酯等毒性成分,不宜过量或久用,故二诊时以玫瑰花代之。

余在临床上用一贯煎治疗慢性肝炎,若辨证准确,投之应如桴鼓。凡是属阴虚肝郁者,若灵活运用本方加减,亦可调治各种疾病,疗效颇著。

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肝纤维化、抗胃黏膜损伤、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外,还具有抗疲劳、耐缺氧、镇静、抗炎、抗茵、补充和调节微量元素,及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临床常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老年性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黄褐斑、复合性口腔溃疡、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


4. 大柴胡汤

【方剂组成】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洗),生姜(切),枳实(炙),大枣(擘),大黄。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病案举例】

江某,男,53岁,患者近二个月来自感右胁不适,时感脘胀恶心,胃纳欠佳,苔微黄厚腻,口苦且干,时有甜味,大便干燥难解,脉弦滑。到医院检查,B超显示:胆囊体积偏大,壁毛糙,厚约6mm,囊内透声差,充满泥沙样强回声后伴声影,胆总管上段未见明显扩张,提示是胆囊充满型结石。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故来院求医。

证系:肝胆气郁,湿热蕴结,久经煎熬,结成砂石。

治宜:疏肝利胆,内泻热结。方用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十五克       黄芩十五克       生白芍十五克       枳实十克       制半夏十克       生大黄六克       虎扙十五克       郁金十五克       金钱草三十克       炒栀十克       生内金三克, 研末吞服      

服药七帖后,感觉良好,胃纳尚可,无明显不适,故原方加减,连续服用60余帖后,复查B超显示:胆囊大小正常,透声可,壁毛糙,厚约4mm,内可见泥沙样强回声后伴声影,范围约51X13mm,胆总管上段未见扩张,提示是胆囊泥沙样结石。

患者目前每隔2一3月门诊一次,至今9年未见复发。综观病例,虽然治疗较长时间而未见痊愈,但能很好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进程。

【临床体会】

大柴胡汤出自《金匱要略》,乃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合成,以和解为主,泻下并用之方剂。方中以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与枳实相伍理气和血,以除心下胀满;半夏和胃降逆,配合生姜以除以呕逆不止,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同用,调和营卫而行津液,调和脾胃为使药。诸药合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使用本方治疗时,需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症状、舌脉,对症治疗,方达事半功倍之效果。

病例处方中加味药,均针对病情而施。金钱草能清肝胆湿热,消胆石,为治疗肝胆结石之要药,具有利胆作用,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使肝胆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括约肌松弛,致使胆汁排泄增加;虎扙、炒栀既能清除肝胆湿热,又能内泻热结;郁金保肝利胆;加用生内金研末服,有化坚消石之功。诸药合用,取效满意。

大柴胡汤是使用广泛的经典方剂,现代医学证明具有利胆保肝、降脂、降压、增强胃肠动力、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及抗毒素等作用。常用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胆管蛔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胆系疾病、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消化不良、不完全的肠梗阻等疾病。在临床应用上余体会本方对胆道系统结石、胰腺炎及胆道蛔虫症并发感染疗效较好。


5. 竹叶石膏汤

【方剂组成】

淡竹叶,石膏,制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

【功效】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病案举例】

陈某,男,19岁。患者熟睡之时汗出,醒后汗则收敛,反复发作已近2年。近3个月来,正值高考之际,精神过用,起居失常,致耗血失精,病情加重。每于夜半寐中汗出涔涔,醒后湿透,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遂转笔者处就诊。

诊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 ,心悸少眠,身微热,口干苦,胃纳欠佳,便燥难解,小溲短少,舌质红,苔微黄 ,脉弦细。

证系:精神过用,气阴耗伤,虚火内生,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治宜:清热生津,益气敛汗。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之。

处方:

淡竹叶十克       生石膏十五克       制半夏九克       麦冬十五克       太子参二十克       生甘草五克       粳米十克(或薏仁米十五克)       麻黄根十克       浮小麦三十克       川石斛十五克       (5帖)

嘱注意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生活有常。药后盗汗明显减轻,诸症转好。前方加酸枣仁十五克,续进7帖,则盗汗止,余症悉平。以生脉散合玉屏风散善后。

【临床体会】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载于“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末,堪称经方名剂,为热病愈后调养之妙方。本方所治病证,一般属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治准绳.盗汗》云:“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剖析此方,乃白虎汤与麦门冬汤二方之合方,由实到虚,不仅考虑到津液的问题,且顾及气阴两伤,本医案恰好运用此方特点。

方中淡竹叶配石膏,清热泻火;太子参甘温益气,麦冬、川石斛养阴生津,与石膏相配复阴最速;半夏、甘草、梗米,和中养胃;麻黄根能益肺气、固卫气、敛肌腠、塞毛窍,为固表止汗之良药;浮小麦益心气、敛心液、固皮毛、实腠理,为养心止汗的佳品;二药合用,敛汗固表之力倍增。若出汗过多者,宜与生脉散伍用,其效更彰。

余临床50多年,屡用此方治疗盗汗,若辨证准确,用法妥贴,每收效如桴鼓之功,可放心用之。

现代医学已将该方拓展应用于不同证型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夏季热等。在实际运用中,因本方清凉质润,故适合于虚热之证。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6. 苍耳子散

【方剂组成】

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

【功效】

疏风除湿,通利鼻窍。

【病案举例】

周某,男,18岁。患者平素体弱易感冒,晨起时喷嚏连连,鼻塞,流清涕,或涕脓稠有异味,嗅觉不敏 ,已有年余之久,偶有咳嗽,眠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系:肺经郁热,上犯鼻窍,而成鼻渊。

治宜:疏风清热,辛香通窍。

处方:

蒼耳子十克       薄荷六克,后入       辛夷六克       白芷六克       节菖蒲五克       桑叶十克       黄芩十克       连召十克       川芎五克       生甘草三克       (五帖)

加用鼻朗(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清洗鼻腔,每一天2一3次。

治疗五天后,晨起时喷嚏较之前减少,浊涕消失,异味亦轻,鼻塞基本通畅,嗅觉稍好。原方去桑叶,薄荷,黄芩,连召;加生黄芪十五克,藿香十克,炒白术十克,防风六克。再服五帖,药后明显好转,无鼻塞,无清涕。症状缓解后选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而收功,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

【临床体会】

苍耳子散用于风热犯肺之鼻渊,由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组成。其中苍耳子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有祛风除湿,通利鼻窍之功;加白芷,辛夷进一步加强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薄荷辛凉疏表透热,还可通窍,宣散壅遏之热邪,同时又能缓和其余三药辛燥化热之弊。全方清轻芳香,疏表散热,宣肺通窍,针对鼻渊病机,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

临床上鼻渊主要分发作期与缓解期,故在治疗上,应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施治。发作期以消散风寒、风热,改善局部症为主;缓解期以扶助正气,调理体质为主。前者邪去则正安,后者正气足易康复。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嗅觉减退等疾病。需要注意是苍耳子具有一定毒性,不宜过量,一般以十克为度,亦不宜长期使用,临床使用本药通过炮制来缓解毒性,方可使用。


更多临证治验心得待续……